新會陳皮
時間:2024-03-15 來源:國家地理標志網
新會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漢族傳統名產。當地所產的大紅柑的干果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
簡介
新會陳皮,是廣東新會所產的大紅柑的干果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據說新會陳皮運往北方各地,過了嶺南之后,其味更為芳香。曾有華僑攜帶新會陳皮乘船出國,船抵太平洋,頓時芳香四溢,無法掩蓋。新會陳皮散發芳香撲鼻的香味,是其獨有品質。經藥檢部門初步化驗結果表明,由于土壤條件、栽培技術、農田氣候的差異,新會產的陳皮與外地移植新會柑的陳皮,其形狀組織結構雖然相似,但揮發油所含的成分及品味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藥用與調味效果就相差很大。
歷史淵源
新會民間流傳以能看見熊(ní)子塔地方為田區,傳說以會城梅江塞口圍(原為50多畝灘涂沖積成圍)為原產地,這里是西江和潭江的交匯處,又說這里所生長的蒲葵葉形最好,葉柄最正。種植品種以軟枝形“大種油身”為上品,且采用圈枝苗和有機栽培方法所產出的新會柑最正宗、品質最好。
在宋代以前新會所處的嶺南(包括現廣東、廣西、海南一帶)還屬蠻荒之地,新會柑還未出現規模生產,廣陳這一名稱出自廣陳皮世家的黃氏宋代先祖源深公黃廣漢及其夫人米氏,源深公諱名廣漢,宋代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進士出身,官徐州知府,浙江都漕運使,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居正(珠三角黃氏入粵開宗第一人),其子黃國泰等三個兒子均為進士出身,其夫人米氏被封為一品夫人,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夫人被封為一品夫人緣自其丈夫所創制廣陳一皮為國母楊太后治病有功有關。
黃夫人米氏亦出身名門,自幼飽讀詩書,精通藥理,在南宋宋理宗年間公元1229年(當時首都已經搬到臨安)詔侍楊太后前后四年,因期間楊太后得了乳疾,御醫們都束手無策,黃廣漢采用在新會一些特定地方栽培的一種柑橘(如今的新會大紅柑)用特制之法的所制成的藥材陳皮交給其夫人米氏為楊太后醫治,米氏便用此皮為君藥,慢慢地治愈了楊太后的乳疾。
當楊太后問及這種藥材的由來時,米氏因為此皮之制法來自其丈夫黃廣漢所創,于是將其丈夫名字 中“廣漢” 中取“廣”字作為這種藥材的名字,稱“廣陳皮”以別其他橘陳皮(在此以前還是稱橘皮,在此以后才出現廣陳皮)當時的“廣” 是繁體字,“廣”字頭“黃”字底, 寓義黃氏所創。楊太后對此廣陳(陳皮)的功效和黃夫人的醫術大嘉贊賞,奏請宋理宗皇帝用“邦顯一品夫人”對黃夫人米氏加以封賞,廣陳黃氏族譜詩云:“調治后乳,著手成春,詔封邦顯”。 后來明清一些名醫家如劉若金等也是使用此法醫治此癥。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廣陳青皮對乳腺疾病有獨特的療效,
邦顯夫人不僅深暗藥材之道,還有商業意識,協助其丈夫源深公從中原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特別是種柑技術帶回新會,并將其制皮之法傳于子孫代代相延,種柑取皮,并誡子孫:不為良臣,當事良藥,認為此藥材品質獨一無二既能營生又能濟世,在此后數佰年間,一直到解放前,留在新會銀洲湖和潭江、西江下游流域而從事廣陳皮事業的黃氏子弟不在少數,高峰時十有七、八,開創了廣陳皮走遍海內外的局面領銜天下七佰年,這位被黃氏后人尊稱為米氏太婆的黃夫人不但醫術高明、知書識禮而且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均為進士,是賢妻良母的典范,新會為數不多的一品夫人之一,備受后人的尊崇。黃夫人之所以能獲此殊榮,并不能代表其醫術比御醫們都要高,一是當時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更何況乳疾這方面太醫們不太方便治療,其二,黃夫人是官宦世家太太身份更容易和太后、皇后等相處,更方便醫治,三是黃夫人精通藥理岐黃之術,四是有好的藥材而且懂炮制(自此以后的廣陳世家的廣陳皮亦被奉為道地藥材獨占鰲頭數佰年),廣陳皮作為新會地道藥材明、清時期被大量使用到一些高級的方劑中,大量的典籍均有記載,特別是一些宮廷藥方,廣陳皮必不可少。著名作家何亮華留下“五佰春秋譽本草,六合齊仰領頭羊”的詩句。
生產情況
新會是陳皮的道地產區,種植歷史悠久,在歷史上被定為貢品,享譽華南、港澳臺、美加、東南亞等地。人工馴化栽培始于13世紀。2007年,新會陳皮生產規模近萬畝,全區新會柑果品產量超1.5萬噸,年加工陳皮量達千噸,年出口量達400噸,初級產品年產值4000多萬元,從業加工經營戶不斷增加,已開發了陳皮的多系列產品,形成銷售、研發和加工龍頭,新會陳皮全行業年產值已超億元。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并公告新會陳皮產品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保護新會陳皮產品品牌、質量特色和種植規范,保護無形資產的交織,防治假冒偽劣產品的產生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